沟通艺术养成与生活幽默
道歉就太见外了。最合宜的是一句:“你早说嘛!”
空调滴水,找了师傅上门维修。师傅打开柜机左看右看,说:得加氟。
问师傅:所以加了氟就不会再漏水吗?
师傅说:那我可不保证。
师傅说:得加氟。
问师傅:所以漏水的原因是缺氟吗?
师傅说:不知道。
师傅说:加氟三百五十元。
这种连喂给AI都要被当作垃圾信息吐出来的毫无意义的问答程式持续了十分钟,最后以师傅没能加成氟,骂骂咧咧走人结束。临了师傅还丢下一句“没法跟你沟通”。我也觉得这算不得沟通,简直就像是重大事故发生后还没查出子丑寅卯就急着开了新闻发布会,发言人面对所有媒体提问都切中肯綮地答曰“正在调查中,请稍安勿躁”。师傅面对我亟待解决的漏水问题作出官方指示:先加氟,漏水原因正在调查中。所以结果也正像那些发布会上的提问的后续一样可以想见:没有回应。师傅屈才,比起做新闻发言人更愿意在这样暑热难耐的天气到人家里赚三百五十元的加氟钱,遗憾的是这钱没能赚到手,毕竟面对着一个没法沟通、不肯妥协、坚持修漏水的客户。
只好换了个师傅过来。这位师傅更加年轻,但干活说话稳中有序,一针见血——原来是电容器坏了。听完师傅详略得当地解释电容器损坏与结霜滴水以及缺氟之间的关联,心甘情愿地付了钱:共四百元,电容器一百元,加氟三百元。
师傅走后,我想想第一位师傅撂下的那句“没法跟你沟通”,忍不住泛起一点好笑的心情。人常说:沟通是一门艺术。既然被奉为艺术,它便自有它的高尚地位。人们说到“你得会xx啊”,xx是一种受制于具体情况与经验的实用技能,但说到“xx是一门艺术”,那xx就成了学问。和技能相比,学问总是被拔高的,就像技工的地位总不如学究。至于谁有真才实学,谁在乎呢,反正技工几乎没有机会被公派出国留学。技能也往往被认为是“我学我也会”,言下之意不会只不过是没有精力或者不屑于学习,而学问的习得则有门槛,个中内涵更接近于“道”。所以当人们说“沟通是一门艺术”的时候,大概能通晓这门艺术的人也算是道行不浅。
我自认不是一个好沟通的人,生在人情大省,耳濡目染多年,仍旧对这门艺术一窍不通。每每遇到“三杯水如何分给四个领导”的问题,总是忍不住回答“要喝自己去倒”。比起值得历练的本领,这种人情世故更像是生活给我出的幽默难题,譬如“如何向漏水漏到我家的邻居索要维修费”,“如何应付明示要拖家带口来我家白吃白喝白住白拿的亲戚”,一个月之内连解三道,实在是要我摆弄起本就无力的四肢去跑马拉松。邻居全程看着我们找人修好了水管,该付修理费的时候来了一句“这是我们男人的事”,轻轻松松把负责处理这件事的女性家庭成员排除在议事对象之外。亲戚明知道我们二十四小时照护老人,依然隔一会儿发送一个行程计划,“买了二十五号的机票”。这样的对话淋漓不尽,异臭难当。在这恶臭让人灵魂出窍的当口我想起自己终于学会说话时直视对方的眼睛后,因为生怕诚意传达不到所以连道歉都直视,结果被视作挑衅。我忍不住想问这世间的沟通艺术大师,究竟是被迫经过了多少层生活幽默的取乐才终于抵达艺术的顶点——
朋友给我出主意:“直接拒绝就好”,“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就好”,“面子上过得去,虚与委蛇就好”。可惜对方偏偏是不讲道理的无赖,或许是非直拳不能让其心服口服。于是在别人那里能够证明自身过硬能力以及艺术修养的难题,在我这里不过是意料之中的难堪罢了。难堪便难堪了,我心想,雀跃着要敷衍过这门功课,利用节省下来的时间认真修习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