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产是因为狂热一代长大了吗

前几天看到和路雪的茉香油柑冰激凌,24支要140元,是我作为没有收入的大人会望而却步的价格。想起小时候家人为了让我安心过暑假,整箱批发五毛一支的小布丁或一元一支的菠萝喳喳塞满冰柜。现在一支菠萝喳喳也要三元多,好像是在用让人头疼的物价提醒大家:或许可以买到快乐,但不一定能买得起。

和路雪对我来说已经是有点昂贵的品牌,所以小时候更常吃的是伊利蒙牛出品的各种便宜、简易、颜色花哨的雪糕或冰棒。更奢侈一点是冰工厂的西柚味运动冰。那天下午和朋友们围在校门口的冷饮批发超市,老板拿出一瓶运动冰对送小孩上学的家长说这个可以吃很久,只是有点贵。那个阿姨一边掏钱一边对孩子说你慢点吃,不要一口气吃完闹肚子。

朋友买了一瓶,也想着慢点吃,不过她的意思是这么贵的冰一口气吃完就太可惜,最好能细细品味着吃到放学。没想到天气太热融化太快,才一节课过去瓶子里就只剩下西柚味的水。最后这点甜水也因为没有拿稳,洒在了回家的公交车上。

大概是因为那天下午实在太过炎热,欲望又太膨胀,后来每次天热起来我就想起那瓶运动冰。只是它作为零食确实太贵,至少是我并不好意思向家人开口要求的程度。等我有了一点富余的零钱再去搜索购买途径,却发现已经停产得杳无音讯了。

虽然雪糕、冰激凌、冰棒可以混说,或者至少说出来大家都知道是指什么,但在我曾经一贯的细分标准里,雪糕是“牛奶冰淇淋为主体,可辅以巧克力脆壳或夹心的冰激凌”,冰棒是“甜味冰为主体,可辅以果粒的冰激凌”。这个标准一直持续到冰工厂开始售卖一款外面是蓝色甜味冰壳,内层是淡甜味的牛奶雪糕的复合冰。第一次尝试的时候我看着就忍不住皱眉头,还没吃就预想到内层雪糕化掉之后外面的冰壳吊挂在那里滑来滑去的样子——不出我所料。但确实很好吃:冰壳有点厚,混合着被冲淡的牛奶的甜味变得清爽起来,咬下去的口感也很实在。

冰工厂,真厉害啊。我这样想。厉害到说起这三个字大家脑海里就能浮现出包装的样子和自己喜欢的口味。能让大家说出“我要一根xx味的冰工厂”而不是“我要一根冰工厂的xx味冰棒”的理由并不只是更顺口的语言习惯。和冰工厂一起被选择的还有冰+。然而最近几年伊利蒙牛的品牌形象终于也烂得深入人心了,连奶奶这样八十多岁、偶尔吃冰的老人也知道避开,转去选光明或者中街。到底是厂商一直如此最近才被发现,还是从某个时刻开始变得不在乎消费者,似乎很难分清。但是说起冰激凌的时候,我还是会想起那个渴望西柚味运动冰的下午。